新华网荣誉出品
总策划:周锡生 本期策划:黄庭满 本期编辑:杨理光
  一座图书馆这几天红遍网络:杭州图书馆不拒绝乞丐拾荒者入内读书,引来了其他读者的投诉,馆长褚树青回答说:“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,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。”网友对此高度评价,把杭州图书馆称为“史上最温暖图书馆”。图书馆管理人员却很淡定,认为这只是公共图书馆本来就该承担的责任。“图书馆不拒乞丐”为何引发网友围观? …[详细]
      不拒乞丐,图书馆便有了平等精神的闪光
  每个人都有读书的权利。乞丐也罢拾荒者也罢,他们同样有求知的渴望和权利。他们之所以成为了乞丐和拾荒者并不是他们先天的素质出了问题,而是在于他们后天的知识获取不够,这种获取不够,有家庭原因,也有社会原因。当他们有了强烈的知识获取渴望时,从哪里去获取知识?只有借助于国家能为他们提供“免费午餐”,让他们能与正常人一样进入图书馆,才是再好不过的了。 …[详细]
  杭州图书馆多年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,乞丐及附近的农民工能够自由进入,令人不得不生出“风不能进雨不能进,乞丐可以进”的感叹。一方面图书馆终于恢复其“读书面前人人平等”的真谛,另一面也才真正体现了对穷苦人利益的关顾。细想全国有无数的图书馆,又有几家如此“书馆人字开、有钱没钱都进来”?别说是乞丐,就是一般的读书人,若不提交工作证,不办理阅览证,穿着稍微邋遢一点,欲想进入遨游书海,那也是“门难进脸难看”。 …[详细]
      图书馆不拒绝乞丐,为何成了新闻?
  以身份的尊卑来划分精神的高下,是等级观念在我们头脑里造成的“精神暗区”,或者说“认知黑洞”,它像一道无形的壁障,使我们看不清人和事物本来的样子,它把人与人割裂开来,阻断了人与人的互相理解——有人反对图书馆接纳乞丐,不就是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,乞丐是另一种人,一种不用、不该进图书馆读书的人吗?因为从来如此,我们不觉得有什么问题,不觉得自己的认知起点就是错的,自然不会觉得自己对各种具体事物的具体看法必然是荒谬的,一直视谬误为理所当然。 …[详细]
  作为公共事业的一部分,图书馆除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、开发信息资源这两项职能外,还有参与社会教育的职能。图书馆应该是所有人获取知识的地方,它不仅是给有钱人准备的,也不仅是给有身份的人准备的,而是给所有有身份证的人准备的。正如杭州图书馆的那位办公室主任说的那样:这也算新闻吗?这是公共图书馆本来就应该承担的责任。 …[详细]
      公共设施都应有让乞丐穿堂而过的雅量
  图书馆向乞丐开放,能彰显一个城市的温润气质,能提升城市的文明指数。在不少人特别是城市管理者看来,乞丐和拾荒者是肮脏的,是丑陋的,也是低智商的,因此采取种种措施排挤他们、驱逐他们。殊不知,再卑微的群体也有求知的权利,再边缘的人也有拥抱文明的渴望,人人平等,知识不分高低贵贱,学者可以到图书馆求知,乞丐和流浪汉、拾荒者也应当可以。 …[详细]
  事实上,需要平等善待乞丐善待拾荒者的又何止是公共图书馆,整个城市都是公共的,都是所有人都能自由穿行的,动辄驱赶小贩动辄禁止乞讨,动辄对外来人口限入,或者制定其他各种歧视政策,在图书馆对乞丐敞开大门面前,都显得如此黯然失色。城市管理者和所有的社会个体,都像图书馆善待乞丐一样善待弱势人群,是一个文明社会里的应有风景。 …[详细]
投票与调查
扩展阅读
· 乞丐拾荒“入馆”与低端劳力“出城”
· 有多少乞丐梦想进入图书馆?
褚树青:人类文明最后一个避难所就是图书馆
杭图开放,众生平等
话中音
  如果有天堂,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。
——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、著名作家博尔赫斯
  杭州市图书馆不拒乞丐引起一些读者不满,从中不难看出一些‘精英自负’的价值偏失。
——《新华每日电讯》·单士兵
  图书馆的大门开了,连接图书馆的社会之门会否依然‘庭院深深’?
——《重庆晨报》·邓海建
  图书馆——传承人类知识与文明的殿堂,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机构,还体现着一种公共生活的理想:任何一个公民,都有权利接触他所需要的信息。正是由于缺少真正对公共开放、负责的图书馆,才令杭州图书馆显得“特立独行”。图书馆应该是没有围墙的大学,同样,其他社会公共设施也不应制造种种借口,将一部分人拒之门外。
网友互动 点击进入论坛讨论  欢迎网友提供热点话题 
 
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
 查看评论
往期话题
该为“铁路职工倒票 一律除名”喝彩
“图书馆不拒乞丐”为何引发围观
降低高速公路收费有利经济与民生
中美再握手 世界有哪四大期待
新股不败:从神话到笑话
从“跪求考研”看考场规则
朱学勤抄袭事件显匡正学风之难
房产税搅动楼市几何?
“368万过路费”透露哪些信息
中美两军改善关系“球”在美方